Generational Gaps in Rural Area
共同參與研究/洪巧臻、尤賀、吳其融、朱弘煜
原文刊載於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第103 期
原文刊載於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第103 期
「人造環境中最有趣的現象就是住宅類型的出現,卻也是在建築設計專業領域中常受忽略甚至敵視的⼀個對象。類型是社會文化的空間結晶,它的作者是匿名的,也因此是不可發明的。類型的演化來自於回應環境需求與限制條件的改變。」 —— 〈類型設定:一種住宅設計方法〉, 王明蘅, 1996。
我們將台灣鄉村地區普遍存在的住宅歸納為「傳統家屋」、「街屋透天式」、「獨棟透天式」三種類型。其中我們對合院式傳統家屋與獨棟透天住宅類型感興趣,它們的型態和日常居住行為密不可分;以後壁地區而言,我們將以土磚、編竹夾泥、紅磚構造,普遍為一層樓高的閩客合院式傳統家屋定義為鄉村「第一代家屋」;而將以加強磚造為主要構造,普遍兩層樓半的獨棟透天住宅定義為鄉村「第二代家屋」,兩種類型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脈絡與性格,但皆受到土地分割邏輯與構造形式影響規模與格局。第一代家屋在七零年代本土文化論戰與傳統民居調查的思潮下,已陸續累積不少珍貴的文史資料,本文以類型分析的角度,著重討論第二代住宅的空間組織架構、建築元素,與兩代家屋之間空間關係。
鄉村獨棟透天住宅類型的四種性格
我們建立一種簡易的編號系統以利分類命名,舉例來說,典型透天住宅中面寬為一跨距,深度為三跨距,有局部增建的類型,命名為T13E,面寬為二跨距,深度為三跨距,無後續增建則命名為T23,以此類推。在這樣的架構下,將其建築元素物件化,透過圖解方式理解構成語言,建立外觀形式的辨認原則。類型同時也具有趨向相似的「集體記憶」特性,透過整理、抽象和歸納等方法得以淬鍊出一種「原型」。這種原型並非是具體的形式,而是某種產生空間模式的觀念或者關係,尺度由大至小我們分成四個面向細述:
1.西式與臺式混血 經濟考量下,以加強磚造結構系統搭配方整的西式現代住宅平面構成,隨著使用空間不足與生活習慣的改變,使用者開始在建築外部以輕鋼構材料增建室內或半戶外使用空間,它們表達了人的實際需要,亦表現非空間專業者把建築作為一種生存活動,非常具有價值。磚牆與鋼筋混凝土的強韌與輕鋼構鐵皮的脆弱同時展現在這類住宅上,產生對比感;附加的輕鋼構讓使用者能脫離原來主體的箝制,對原本使⽤空間產生擾動,進而產生對生活新的探索。它們被視為有著西方現代主義主體與台式輕鋼構附加物的混成體。
2.水平性鄉村聚落像是不斷水平延伸的有機體,鋼筋混凝土的普及,帶給鄉村住宅垂直向上的可能性,卻擺脫不了水平性格。公共性的客餐廳與廚房普遍位於地面層,與戶外互動較為密切,二層為私密性高的臥室層,半戶外陽台或露臺鮮少使用,上下兩層間僅透過樓梯機能性的相連。這種水平式的切割說明鄉村住宅立體化是屬於現代主義建築類型的橫向移植,並非生活習慣轉變而產生垂直化的需求,使用者對垂直空間特質沒有太多看法,反映在均質索然無味的立面開口上。
3.現代式門廊 加強磚造的結構系統中,柱子鮮少獨立出現在室內空間中,鋼筋混凝土柱往往出現在一二層退縮的半戶外空間,不僅讓整體外觀略顯輕盈,亦產生可遮陽的半戶外空間,我們認為此元素最早可以回推至西方古典門廊 (portico或porch)傳統。延續至近代,陽台殖民地式樣洋樓成為臺灣人認知西方高級住宅的依據。戰後美援時期,臺灣受美國文化影響極深,大眾嚮往美式生活,美國鄉間的傳統家屋面前門廊延續著這樣的空間傳統,它被視為道地美式生活的象徵。在這樣的脈絡下,現代式門廊成為這類住宅重要的象徵性元素,方柱圓柱皆有:方柱展現現代主義方整嚴謹的美學,圓柱則使空間感受圓潤流暢,並讓我們與廟宇合院的圓柱情感連結,若上面添加希臘羅馬柱式裝飾,則與古典西方對話。過去傳統合院是的「地面感」強烈的住宅類型,院埕與護龍前廊是發生各種活動的場所,現代式門廊的空間性格讓活動能夠移植於此。
4.單面性閩客合院式居空間格局中,正身如同舞台般的完美對稱,家族富裕程度於正立面透過雕花春聯匾額等裝飾物展現,側面與背面相對樸素弱化;道觀寺廟內,壁畫雕花在藻井或牆體上各自展現精湛傳統技藝。這種去消點、扁平式地單獨欣賞一個正面,認知面與面間不必然關聯的斷裂感成為我們文化一部分,我們將之稱為「單面性」;鄉村透天住宅具備這樣單面性特質,外觀著重於正立面裝飾,與另外三側立面樸質的材料與造型斷裂;室內空間則受制於約4.2公尺的模矩尺寸,形成方整且封閉的空間格局,僵化的家具擺設方式決定我們扁平式單面觀看的視角。
兩代家屋的代溝空間類型紀錄
我們同時也關注兩代家屋間的關係,在嘉南平原鄉村聚落的調查範圍中,只要土地腹地夠大,不少第一代家屋與第二代家屋還共存於同一塊基地上。它們各自擁有自己的正面,乍看之下沒有既定的排列規則,但調查後發現,其組織邏輯往往和土地大小與臨路狀態有關;普遍而言,第一代恪遵風水方位,與合院自身配置格局限制有關,第二代多半考慮汽車使用和進出行走方便,與臨路動線關係密不可分。而兩代住宅之間共同夾出的空間我們稱為「代溝空間」,這空間小至幾十公分寬的夾縫,大至幾米寬的小廣場,基於使用的便利性,居民往往在其間搭起輕鋼架系統的棚架,因為兩代家屋的尺度、外觀與構造行為皆不同,輕鋼架系統不僅可以快速構築,亦可以適應不平整的建築物邊緣,因而產生拼貼感強烈的形式表現,恰恰忠實地反映了鄉村居民以功能為主、美觀其次的生活態度。
這些代溝空間大多是半戶外空間,但也有包覆成室內空間使用的案例,如停車區、雜物儲藏區、挑菜與鄰居閒聊的休憩空間,甚至積極地成為半戶外的廚房或用餐區。它們隨著時間被賦予不同的使用功能與意義,代溝空間成了兩代家屋空間使用的延伸,模糊了原本室內外一刀兩斷、過度清晰分界的性格。代溝空間具備著彈性與兼容性格,無用與有用並存,端看兩代家屋之間互動關係而展現。
過程中我們於後壁地區採集了超過一百組案例,透過討論分類,定義何謂第一、第二代住宅,以及「代溝空間」,排除屬於變異的類型例外。基於兩代家屋互動的關係我們整理出五種關係:「並置」、「取代」、「佔領」、「取代+佔領」、「變異例外」,這五種關係在意代溝空間、合院院埕與兩代家屋的組織關係,它們提供家屋隨時代流變的線索,我們並於每一類型中挑選一個代表性個案做訪談,以深入紀錄與理解。空間使用上,因人口流失與老化的進行式,不少兩代家屋都只有一層的部分空間被充分使用,滿足年老住民生活起居基本需求,大部分房間都是儲藏或閒置的狀態,後輩們多半在鄰近的都市居住生活;橫跨數十年的家族成員流變,也不少受訪者談到家族分家分產與土地分割等影響家屋使用與變形的現象。精神層面上,大部分第二代家屋的新建只要土地夠大,不會輕易拆除第一代家屋,若需增改建則會先取代左右護龍,院埕其次,最後才是正身,保有對神明與祖先廳的正身與傳統合院空間格局的尊重;但當然也發現異化特例,形成可與原類型相互參照比對的實例。總體而言,兩代家屋類型皆具備空間封閉性與構成自主性,代溝空間是不在原本居民的初始居住計畫中的剩餘空間,我們認為若能積極利用代溝空間則有機會扮演增進兩代家屋互動的新角色,活絡兩代家屋間消極而存的區域,甚至成為家居活動或鄰里互動的新場所。
無名建築的紀錄與研究在東西方主流建築史書寫中實屬邊緣,卻總有一群研究者持續挖掘紀錄與討論,其廣度不限於建築領域,亦延伸到以民族學、人類學觀點來討論,而這些具有非計畫性特質、反映場所與文化特質的家屋與構造物亦包含在其中,它們受到資本化、政治權力影響相對較低,是居住者基於經濟考量前提下日常慾望的形式展現,直接地呈現基本需求。紀錄與討論它們是否有機會更進一步地,釐清臺灣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分叉點與關鍵轉變?而身為空間創作者的我們,又該怎麼以個別建築物回應這樣的集體性文化,亦保有其空間自身的強度,脫離鄉愁式的看待方法卻又能反映文化與生活的連續性呢?
參考書目:
1. Kitayama, tsukamoto, nishizawa .(2010): TOKYO METABOLIZING . Tokyo , TOTO
2. 王明蘅(1996),〈類型設定:一種住宅設計方法〉,《住宅學報》,第四期,p.31~49,臺北市,中華民國住宅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