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io tngtetshiu x STTa對談(202403)


「空間元素、類型與尺度」
STT: 今天看了兩個案子,加上之前的街屋柱宅(Row House with a Column, 2022),Table for Two和街屋柱宅都有秩的細膩,不論水平、垂直上,Table for Two進一步可以感覺到San拿捏的尺度直覺和物質感配置,跟既有的房子對話程度,我也覺得蠻剛好的,特別是地板感很強烈。Double Roof House我還在消化中,我一直還在讀這些邊柱、角柱的出現與消失,跟整體架構的關係。還有皮與骨架的關係。雖然不能將倉庫和住宅比,但倉庫的沒皮讓我感覺比較對。玄關區有牆、櫃子量體、窗、柱子、斜屋頂在這裡相遇,各自比重接近,有互爭的過熱感。中間的代溝空間兩屋頂下傾倒V,是我最喜歡的地方,繞了一圈後,倒V給我一個中軸的方向性,倒V和客廳之間的皮、短向剖面、廚具頂櫃,讓倒V的屋頂力量進到室內時卡卡。Church of Church的神聖與新構造的相互關係程度,我也覺得拿捏真好。

ttt(C): 感謝你的提醒,我得再重新細想看看那些物件的關聯性跟強弱。似乎在過程中太著重機能使用回應不假思索的出手了。思考上是想做出看起來像一棟又像兩棟鐵皮屋的異樣變形,可能這過程也不小心限縮我一些機會跟企圖。

ttt(C): 室內柱子都不包,紅柱是每個空間都露一個,白柱也沒包,隔間牆是隔間牆,柱子是柱子。每個空間一個紅H柱太多嗎?

STT: 紅色柱子不會太多,讓它們陪伴人蠻好的。但目前角柱在空間裡的作用,少了一個像Church of Church的微妙作用,教堂的鋼柱像通道,明明是柱子,但凹有往某處的力量。

ttt(C): 就是被留下而已。

STT: 對,柱子之於住宅的少了它的微妙作用。

ttt(C):應該還是希望結構被看到,有點結構理性的表達,本身結構是規矩的。紅色的可以被讀到,漆白的有點隱性不過還是沒有消失。當然也可以用矽酸鈣板全部包覆,但就感覺這樣不對。

STT: 我蠻喜歡漆白或紅,平面相等,但之於各個空間進入另一層,帶來差異性。

ttt(C): 兩個房間都是一個紅柱跟橘櫃相伴,主臥橘櫃今天傍晚才完成。我在想建立空間有一些片斷化的物件跟色彩。然後到客廳時候也是這樣邏輯,但是那碎化跟互搶問題就要想想了。

STT: 我覺得白柱的消失感與牆的關係最好,最喜歡白柱子微突出牆。存在感剛好。但也許是紅色的柱幫忙到白色的柱。客廳白柱會希望再突出一點。

ttt(C): 我得再想想內部隔間牆的厚度跟柱厚的關係,或許這是關鍵。既然H柱沒有被包覆,那到底跟牆是什麼關係,或許內部裝修的最後完成面,會因為H柱影響有一些更清楚表達。

STT: 在入口處的尺度與屋頂斜率完全依照既有的、旁邊的教堂,這是一個聽起來很理性但對我來說是一個很特殊(不容易理解)的設計前提。它有點像是從純秩序開始(非人),或者你給這裡一個最大的前提。我之所以不能立刻理解的是我知道右邊是個家,家的尺度不太是這個高度。走進去晃到最角落的主臥時,我才有感覺到我覺得的家的尺度。而客廳很陡的雙斜屋頂,壓到最低的高度我覺得有快到家的感覺了,但它外面是小朋友活動區。尺度和家及非家區域的關係,不知道是秩序前提主導,還是這些尺度(特別是高度)隱含某種program的連續性(或轉換性)。從這麼高的地方開門進左邊倉庫,和開門進右邊的家,我開門進家的時候有點「我要走進家了嗎?」的停頓。這也有可能來自於神父和他的教堂的關係,這裡某個程度都是他的家。

ttt(C): 這點確實是這樣沒錯,一個教會基地裡面的建築群落。然後主臥室的開口他想要照看整個基地。

ttt(C): 你說到這案一個組織系統的最初決定關鍵,現在可以再思辨一次。這案的初始是需滿足儲藏、住宿、孩童遊戲區三個機能的建築設計,因為預算、基地太深混凝土壓送不易的關係,鋼構成為先決條件。對我來說呼應了我們關注常民鐵皮建築的類型討論條件,加上其實旁邊的無名教堂類型,其實是一種日式屋架系統,很多老倉庫都是這樣建造,是教堂或是倉庫的模糊性很有意思,覺得新建鐵皮建築跟旁邊的紅磚像倉庫的教堂要有對話關係,然後新建的兩棟也由相互對話關係,產生兩種層次的對話,對話辯證也有著Venturi提到空間語言的矛盾與複雜性,在這種前提先決下開啟了這個案子,可以說是一部分具備我們關注建築構成、類型的自主前提下開始的。鐵皮建築斜屋頂似乎是一個成本考量的必然決定,所以沿用隔壁主教堂棟的構成系統(窗戶開口跟內部分割邏輯)、屋頂斜率,都成了本案完成想要表達的部分。

住宿棟入口是轉折進去,經過中間庭院跟柱子後進入,而非放在遊戲區附近,孩童遊戲區對我來說直通遠方道路開口軸,更具公共性,這是我回應住宿入口的態度。唯獨因為在剖面高度上,空間格局尺寸在最後的主臥低點需要舒適,所以淨高抓在約200cm的櫃體高度(神父本身本來也比較高些),這最低點反推整個屋頂組織邏輯,產生了可以跟隔壁棟一樣高的決定,算是平面與剖面來回的過程。走到基地底端,轉折後,兩棟新舊建築的小庭院跟建築關係,一直被在意著。較高的量體,也讓倉庫有高窗採光,以及住宿棟有雙層屋頂隔熱的可能,起居空間也可以出現超越日常尺度的高空間,所以一直覺得一切順理成章。我偶有隱約感覺到內廣場感受建築的尺度略高,但是又覺得因它外觀就是個倉庫感,反而可以跟內部住宿產生差異跟衝突。另一方面我自己制定的系統與遊戲,也讓我失去其他更自由判斷跟調整可能,我覺得這部分是可以想想的。

STT: 這樣看起來,這制定的系統我覺得很必要,也覺得這絕對尺度及斜度是一個教區的連續性起始點。我會讀成一段水流,這個流動會慢慢往低處(屋簷最低處),低處我覺得是家的關鍵(當然倒V中軸與客廳的180公分高窗也是,一種看不見但感覺到公共存在的界線),內部低處的尾巴我部分覺得很可惜,主臥是衣櫃,就覺得人還不能全面接觸到那個低的美好。不只是對內部的家有重要的建立感,對外也是,遊戲區旁的尺度被降低,確實在那塊小地會覺得自由舒暢。

ttt(C): 其實有在想入口進去那邊跟主臥那邊的天花應該要壓更低,現在280公分,搞不好要240公分。這樣起居空間的高,以及其他區域作為住家的親密尺寸可能才會出現,進去玄關時候壓低 也比較有空間轉換。中庭的尺度以及V空間的高尺度, 都可以跟內部及遊戲區那邊的低尺度產生差異,然後也有出現更多住家的尺度感。

STT: 我可能也會處理到220公分,讓反差大,接下來可感覺到側邊180公分以上的外部。

ttt(C): 所以我們都感覺到起居空間連到孩童遊戲區以及主臥量體的住家尺度感是好的,可能這案這部分過少了。作為一個住家的性格,或說你更在意這部分的營造。

STT: 對,最低處的經營,尾巴的進駐。

ttt(C): 我們前面比較討論空間元素的處理,後來比較討論類型與尺度,剛好可以區分。

STT: Table for Two水平的、身體貼地的尺度感難得在住宅單元裡出現,幾乎唯一的小疑問,就是長桌的支撐方式。系統板是盒子構造,盒子固定的方式與地面的表達,有一點尷尬。

ttt(C): 其實內部有討論過。我本來想讓桌子更像一個板漂浮,當然結構不用很表現沒關係。現在有點拙拙的,我覺得也可以,有點Peter Märkli處理的比例感,一塊一塊的處理。

STT: 與地面接觸這件事,我很喜歡看,不一定要漂。我可能會想到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的放東西的感覺,放的箱體,但目前像柱子。陽台玄關的窗與門的順序與一般的門先相反,先經過一個窗頂高206公分的窗,才能由門走進家。尺寸也相反,通常都由大落地窗門進,而不是從比較窄的開口進。進到家之前會完整經歷了這陽台的牆面,窗戶和牆都是銀色,我有種門窗都比一般縮小的錯覺(窗頂是真的比一般低),是一個尺度感很好的陽台玄關。

ttt(C): 這部分我覺得有拉長進住家的路徑,然後確實就是想讓起居區是一個穩定空間,不要被動線破壞,也改變了和地面的關係,讓起居區跟臥室區是比較均等穩定的空間。看來這個關鍵決定有達到效果。

STT: 從一進門就有尺度魅力,到內部起居區也持續有效。

ttt(C): 謝謝你提供參訪後的想法,珍惜這樣的交流。



本對談為20240317參訪現場後於線上對話紀錄,部分語句經潤飾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