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於博物學家與拾荒獵人之間》


作家吳明益在一場演講中以九種職業角色的特殊性類比作家的寫作風格,他將自己歸類於博物學家與拾荒獵人類型的作家,自認寫作過程往往在兩者之間來回轉換。博物學家探索且理解自身所關注的範圍,認真鑽研,盡可能不要放掉任何訊息;拾荒獵人必須要在平凡的事物中找到其中有價值部分,待價而沽,於是逐漸練就一眼便能從破銅爛鐵中找到物品價值的能力。兩種角色彼此衝突,需要切換身分,以此來解釋我們面對自身的衝突狀態也相當貼切。

我們關注建築學中自然語言與形式語言兩者間的互文關係,有一段時間,我們將考現階段成果視為啟發空間創作的參照基礎,將考現紀錄與空間創作實踐視為一個整體,兩者相互影響。近期我們逐漸意識到,建築考現行動產生文本的過程本身即具備主觀判斷的意圖,揭示自身對事物的觀看方式,應維持其意圖的純粹性,讓成果展現其自主性,不應附屬於任何其他創作之中,對既存建築物的考現行動產生的文本與一棟新完成的建築物皆被我們視為具創造性的表達。我們於2023年《台灣風土建築考現學初論》撰寫一文,將過去幾年的鄉村建築考現紀錄行動系統性整理,文中提及目前我們所累積的內容可以被分類成三種關注面向:(一)、建築與構造物類型系列,(二)、空間觀念系列,(三)、基本建築元素系列。本次的鄉村建築考現行動, 屬於空間觀念系列之下更完整的延伸與整理。

在2018年至2020年帶領建築學院學生的鄉村建築考現行動中,有三個觀念和本次關注空間特質相關,分別為「內外疊知」、「閾越」、「超臨界」,它們皆關注鄉村無名建築中,室內外領域、公私邊界的曖昧模糊狀態。在鄉村地區,此類空間往往出現於介於全然室內與室外之間的中介區域,其空間受尺度的差異、開口的處理、材料的拼組、構築的邏輯或空間連接關係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感受。整個行動過程,我們得以博物學家的姿態,去界定哪些範圍是我們需要大量採集與分類討論的對象;並於後期,以拾荒獵人的姿態,在其中找出「變異」的特殊對象,它們像是引領這些普遍類型的「明星」,和廣大數量的普通型相得益彰。


內外性的空間
關注具「內外性」(diffused border)的空間,是本計畫設定的先決條件。「內外性」以更直白的方式描述,即指具「既內又外」感受的空間,將「室內」、「室外」兩種對立的空間感受並置所產生的衝突,聯繫了《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提及的”both…and…”修辭。我們強調基於現場經驗下的感受與認知,其中包含直覺的體驗,如感受到被包覆的、幽暗的、高聳的等等,具備「主觀共通性」,即便由不同生命歷程的人體驗,會獲得相似程度的空間感受;亦包含一部分因為社會化的經驗累積,對材料感受的理解、物件符號的認知,而因人而異,部分產生不同強弱的要素,體驗具有「內外性」的空間感,意味著讓身體處於一個不全然室內亦不全然室外的空間之中。

為什麼關注具「內外性」的空間?我們能想像原始人類體驗洞穴內與外、遮蔽物下與外之間差異的感受,室內外的感受是空間體驗感受中,對人類來說是相當基礎的感受,我們相信好品質的空間應能觸發體驗者自身經驗與未知的對話,而經驗「內外性」的空間所產生的多重感受與感受上的懸置,都是開啟此類對話的可能。當你進入到一個看似被完整包覆的空間,卻讓你有著處在室外的感受,這種矛盾感將帶領著你開始感受,並開始思考。又因為影響我們對一個空間感受的要素非常多,強弱亦不同,在這個計畫過程,我們嘗試釐清並定義,究竟有哪些關鍵要素組織空間,讓「內外性」的類型空間得以像是光譜般具有強弱差異的展開成為一種討論系統。


房間的組織
在《建築構成學:建築設計的方法》一書的章節2-2中以「建築化的外部」來描述這種介於內部與外部之間,具有建築作為而圍塑的空間。文中以整體構成要素的部份缺失,來討論此「內外性」空間,如缺少屋頂的圍合的牆壁、缺少牆壁的屋頂和量體、缺少屋頂和牆壁的梁柱,我們沿用書中所展開的三種關鍵構成基本要素:「牆的圍合」、「屋面的覆蓋」與「框架的界定」,作為本次組織「房間」與其連接關係的主要方式。為了方便能聚焦討論,每個紀錄對象我們框限其討論範圍,僅討論「單一房間」與其和鄰接房間的關聯性,共分為五大類,再以「牆的圍合」、「屋面的覆蓋」與「框架的界定」所建立的文式圖展開八種混成類型,此系統足以推演出四十種分類,本次基於採集數量與範圍有限,並非每個分類皆有其案例,但就推演邏輯而言,皆有其存在的可能。接續「單一房間」的構成討論內,它被視為由六個面構成圍塑的虛體,對面的開口與穿透強弱加以定義,形成一系列有層級性的架構解析「內外性」空間,提供一種討論與拆解依據。當然,將一個實存可身體經驗的空間以另一種抽象的圖像邏輯系統描述與再現,其轉譯過程與表達結果的適切性總是苦惱著我們,也深知此方法危險性。但我們總期盼若加入類型學式的思考,透過有創造力的歸納系統詮釋與再現,這些對象脫離場所展現自身與彼此關係,能開啟觀者全新的想像。而我們所建立的分類系統當中蘊含空間的可操作性,也是這分類方法的價值之一。


發現的精神
關注無名建築、現成物(ready-made objects)的態度,可以回溯至後現代主義思想影響下,建築領域對日常建築的重新關注,以及觀念藝術中現成物成為創作的要素,當中或多或少皆蘊含務實、手段的經濟節約(economy of means)、關注即物性的態度,也聯繫Alison & Peter Smithson引領的建築粗獷主義精神。「即物性」為日文中對德文「Sachlichkeit」的翻譯,是指對物自身的靠近,在建築領域中,即物性的精神是一種實事求是、關注現實的態度,期盼回到建築的基本要素,例如空間、建造、使用機能等。總體而言,鄉村無名建築往往基於單純的機能需求與物質資源的相對匱乏,具有即物性特質,其空間成形受經濟性影響甚大,而自然呈現其形式之美。我們以「發現」(As found)精神,不帶過多的詮釋,僅是直接紀錄與描繪,盡可能如實如是的呈現考現對象。

本書最終呈現形式,是爬梳過往不同的建築考現學文本後,權衡兩種面向下的結果,展現出我們遊走於博物學家與拾荒獵人之間的矛盾情懷,我們認為它應該要能呈現紀錄團隊主觀意圖下的選取與紀錄,其呈現卻需要保有對記錄對象較為客觀的圖像轉譯資訊。和先前我們進行考現行動相似,總會被問到這樣的行動指向的目的地為何處?它有終點嗎?希望本書內容能成為本計畫深度參與的四位夥伴一本完整可參考的索引圖集,作為日後空間創作引用的參照對象;也能為未參與本行動卻認真凝視每一個對象紀錄成果的讀者提供一點啟發與想像,哪怕是出於誤讀而引發的想像;而最重要卻可能對讀者最不重要的是,它呈現我們每個當下對這些對象基於純粹的好奇心而有所作為的證據,記錄行動本身即具有創作意圖。



Read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