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板遺址到土丘》


這是一個為期近一年,以藝術家蔡明岳長期創作關注的「土丘」為主題,進行觀察紀錄的考現計畫,期間我們進行數次階段性討論,我們認為工作產出的過程發展與轉變,比最終成果來的有價值,故以此文概略描述過程轉變與想法。近一年的互動並非不斷地頻繁交流,而是將關注土丘這態度放入日常生活中,定期碰面互動調整,讓我們保持一種持續性思考的態度來探索土丘較適切的討論方法。這期間約始於我們完成南科考古館〈看板遺址〉作品,接著為了參與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名為〈傳統與非傳統:二戰後至當代〉建築論壇,撰寫了《臺灣風土建築考現學初論》一文,爬梳百年內國際與臺灣對於風土建築紀錄、考現學脈絡與類型學攝影,並串聯起我們一段時間以來於鄉村地區對無名構造物的考現紀錄成果。本次關注與建築營造活動相關產生的「土丘」作為考現對象,與文中爬梳的考現學工作者們及我們過去所關注的對象有很大的差別,土丘作為具有於空間中實存之物,因人類行為活動而產生,屬開挖的副產品、無特定需求與功能之物,其形貌是人類在不完全具有意圖與目的性而成,而亦會隨著時間改變外觀,處於持續變動的狀態。無用、隨機、不定性與變動的暫時性等特質都更加凸顯與我們原本關注對象的差異。我們聯想到日本八零年代路上觀察學會於城市中捕捉的對象,因都市發展變動而被遺留或溢出原來功能的「無用之物」,因為目的與意義的懸置而開啟我們更多的詮釋與想像。同時也理解其形貌的不定性與傳統紀錄工具的侷限,正是讓它再次溢出我們對人造物所熟悉與可掌握的範疇。

在〈看板遺址〉的作品中,我們部分工作內容沿用了貝歇爾夫婦(Bernd & Hilla Becher)所建立的類型學攝影方法來記錄南科一帶有關房地產銷售相關的廣告看板,刻意忽略廣告看板身為其自身對人最重要的功能—展現其看板內容(即便我們無法將之排除於影像中),而關注被大眾所忽略卻可能是重要的部分,關於廣告看板的材料與構造方法、結構系統邏輯與其站立於地面方式。這種對於對象物的重新看待的角度,透過類型學攝影方法的影像並列比對,成為本次土丘計畫的起始點與思考的參照點。在〈登土丘〉(On the mound)中,我們調整一直以來使用新客觀主義攝影方法的態度,改變原本拍攝者與被攝物總保持一定距離的拍攝視角與冷面攝影風格(deadpan Photography),透過逐漸接近與攀登土丘的系列影像來展現身體受土丘空間影響而轉變的影像,並置呈現不同對象間的異同。這組影像展開了紀錄者與對象物互動的新關係,思考身體與土丘空間的互動是否可以產生一種特殊的紀錄成果,至此我們理解到其攝影紀錄形式的限制,轉而我們以Lidar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做為紀錄工具,產生一系列身體與土丘互動的紀錄成果。


關於物件與場所
土丘為因異地挖掘或搬運而形成地景隆起之物,具有物體自主性,卻因其尺度、型態與組成與周遭產生一定的關聯性,又隨著時間與四周環境作用,任草木攀附融入其中,此時物自體的呈現上開始模糊不清,與環境融合。有些對象與四周環境格格不入拔地而起,有些則成為地景一部分,這種不定的特質也反映在我們紀錄與討論的過程。〈登土丘〉中,我們發現身體因為土丘而改變高度,所呈現的視角與周遭地景產生了遮擋與否的高度變化,土丘與環境的關係因而顯現於這一系列的影像中。在〈越過土丘計劃〉中,土丘則因為行走經驗與記錄的連動而被截取出部分的形貌,與周遭環境完全脫離,土丘成為一種高度自主的空間物件,轉換成虛擬的數位檔案形式,得以觀看各種角度並輸出呈現。


類型學式的考現

Lidar紀錄方法被我們視為身體的延伸,因其至深五公尺的掃描範圍限制,迫使我們必須透過不斷的移動來建構和我們身體相關的空間模型紀錄,身體所經歷的空間與紀錄內容成為了一組更為密切的關係,過去我們的考現紀錄方式,往往是先透過現場體驗與量測,理解相關尺寸與組構邏輯後,繪製成相關的圖解,Lidar紀錄方法則是一種空間掃描,我們必須帶著它與身體行為同步,建構成相關圖解後,才得以於虛擬空間中量測尺寸關係,流程可說是和傳統測量方式相反的。綜觀而言,Lidar作為一種新的紀錄媒材,雖然在藝術創作領域屢見不鮮,但對於我們來說,此方法對於細微高度變化與踩踏表面的質感都具備一定程度的敏感性,用於描述連續不間斷的拓樸式形體非常適合。
本計劃不僅止於蒐集土丘,更關注它們到達一定數量後,能否被分類,而分類的邏輯與紀錄方式是否能產生形式上的連結關係。在紀錄的初始,我們建立一種一致的土丘紀錄規則,即指認每個土丘XY軸各一最長的路徑,透過身體行走攀越,形成一種接近立體十字形的土丘模型資訊,整體形貌以「類剖面圖」的方式隱約勾勒呈現,保持一種與身體運動相關的抽象化結果,而避免土丘整體性的掃描再現。我們總結出了四種和身體紀錄成果有關的型態分類:錐型(Conical)、線型(Linear)、超水平(Extremely Horizontal)、超垂直(Extremely Vertical),並對其構成材質與表面覆蓋的材料質感另立代碼,成為一組具備型態、構成與表面質感要素的編碼系統,扣合我們攀越土丘的身體感受。


Read Online